中美贸易战况是本周全球关注焦点 July 9, 2018

中美贸易战况料是本周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大马股市也不例外,惟经过一轮猛挫后,马股跌势料受抑制,因为欧美股市上周五的温和反应,可望舒缓投资者紧绷的情绪。

上周五中国与美国贸易战开打,对全球市场冲击深远。虽然市场已经消化部分利空,惟本周马股料仍震荡不已。落入波动向下之势,综指短期难以重新突破1700点关口。

中美贸易战可能对大马是短利长空:短期可能有利大马出口,以填补贸易战所引起的出口商品空缺,不过长期而言,全球贸易及经济受到负面波及,打击投资者及消费者信心,可说是弊多于利。

《飙股兵法》《股票消息》网站是由《大马财经》界驰騁23年的锺观涛《股市达人》负责供稿.他曾以《锺涛》笔名在南洋商報《财经》版撰写专欄。他也是最好听电台988股市点评,要加盟本网站(www.stocks369.com,请致电

012-6597910。我们会分享一些有机会飙升的股项 ,从技术面,消息面,基本面下手,以便让您不用《伤脑筋》

目前市场静待中国反应,若贸易战如市场普遍认为不会全面开打,预料有助稳定市场跌势及情绪,惟破坏或影响程度还有待观察,暂时要小心部署。

投资者也得注意,美国对中国贸易战,可能延伸及升级至其他市场,如欧盟区,加拿大及墨西哥,甚至潜在蔓延至金融市场,或引发货币战。
当前下跌支持水平落在1653点,上升阻力则落在1699点。如果跌破1653点,则可能会跌至1610点。

短期投资策略方面,由于全球股市前景不明朗,特别是美国与中国贸易战掀开序幕后,对全球市场包括股市的冲击程度尚不明确,若要投资可考虑具抗跌能力股项或领域,如消费品及博彩领域、如跌至合理估值,可以考虑吸购。

陆磊:Fin-tech、金融表外化及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投资者的私人订制

导读:金融科技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成为了中国新金融的响亮的名片,另一方面国内金融科技经历由热转冷,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金融风险的同义词。

   风向已转。周末上海的论坛上,多位体制内官员纷纷发声:

央行陆磊:技术发展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这就会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充分性。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某某平台又爆了,请问,谁作为最后贷款人?用什么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对于传统银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成熟的机制,比如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但是,对表外业务和金融新业态而言,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了公众。

央行孙国峰: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纵向上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省级以下区域倾斜,横向上向监管竞次形成的监管洼地集聚,不仅增大了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也扰乱了金融科技的行业秩序,最终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从2015年底开始,面对频繁爆发的互联网金融乱象,一些地区紧急叫停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注册登记,还有一些地区出台了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但是有一些地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造成了监管套利。

银保监会范文仲:第一,不要太低估风险,总是认为技术能减少风险,消除风险,但历史的发展说明,技术创新不会消除风险,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放大了风险;第二,技术一定不能追求片面创新。很多技术企业追求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但增加了信息不对称,这其实是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陆磊:金融科技存无序发展乱象 监管在努力消除短板

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7月8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今日在“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表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

在交易层面,技术发展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这就会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充分性。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某某平台又爆了,请问,谁作为最后贷款人?用什么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对于传统银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成熟的机制,比如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但是,对表外业务和金融新业态而言,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了公众。

他表示,“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在此,我列了一个时间轴——从2014年3月-2018年4月,从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现在的互联网资管和线上外汇交易,都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以下为陆磊发言实录:

陆磊: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我们金融行业以至于监管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冲击和挑战,值得各个方面认真思考、研究。

今天我想说四个观点:

一、虽然面临金融科技压力,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任何人都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只能接受。究其原因,科技是发展的,把更高的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毫无疑问可以满足要么降低交易成本、要么提高运营效率或运行效率两个基本要求。

二、任何事情,从辩证的角度看,有一利必有一弊。既然是新生事物,一定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可能造成的冲击。而这种冲击,有可能主要体现在风险层面。

三、它对监管构成冲击,不是因为风险要监管,而是对现有的监管方式构成了冲击。

通过金融科技,信息日益对称化,资金所有者和运用者之间日益建立直接联系,因此这种法律关系发生了改变。原本依托审慎监管设置的一系列的规则,都可能逐渐失之于无效。这是因为,审慎监管的逻辑是——只要或只有金融机构安全,金融体系就必然安全。这在前金融科技时代是对的,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依托信息不对称。但可以想像,随着金融科技发展,信息日益对称化,金融中介主要做的是搜寻工作,网络在金融行业高度存在并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原本的资产负债业务表外化,这样审慎监管依据的基本逻辑就不存在了。审慎监管的假定是,金融机构如果是安全的,那资金来源方一定安全,如果金融中介对资金运用方式有足够的激励或约束,那资金运用的道德风险跟选择是可以改变的,或不那么严重。所以这样的前提假定得到的基本逻辑,就是金融机构安全则金融安全。如果技术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买家卖家日益直接见面,金融机构只是一个沟通管道,它的安全性又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需要资本金?是不是需要偿付能力?真正的偿付能力在最终的资金运用方。所以对原本的银行也好、保险也好、证券也好所施加的那些游戏规则,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四、金融科技的出现,不仅仅改变金融体系,可能还对我们往往视为“圣经”的经济游戏规则构成了挑战。

比如,是不是更多人进行交易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或更好?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差别定价?在伦理上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歧视?它一定会形成相关的新一轮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议,因为只要说到公平和效率,搞经济学的知道,它就进入了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而不是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另外一个问题是信息保护,一个个体的信息在什么程度下可以被使用?虽然这种使用可以给信息的所有者本身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第二、第三、第四个观点主要涉及冲击,但必须回到第一个观点,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不要大家听了我后面三个观点就认为我是否定金融科技,我完全没有这种意思,只是说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如何把困难想得更充分,改革更到位一点,使得我们的金融科技运行更健康一点。今天,我跟各位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认识到什么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它带来的金融创新。

根据FSB的定义,所谓金融科技,就是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金融创新。具体而言,它涉及到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高壁垒”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提供,这些都是增加交易成本的。于是创新主要在支付创新,更多采用直接融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投资管理功能的类别,原本靠人,未来可能靠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投顾。从技术路线看,呈现在两个方向:一、由于技术冲击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改造,所以传统金融呈现了线上化;二、另外一些科技企业原本不是做金融的,现在进入了金融领域。

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态势。当前,全球有超过4千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北美地区的占比超过50%,其中支付、借贷和众筹、数据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领域。2016年,中国科技交易的金额达到1.08万亿,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是美国,1.02万亿。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最快的。而这种快一定会带来格局上的变化,体现在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上。

因此,当前的共识是,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就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我觉得值得回顾一下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2017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银行业或金融业的3.0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从外向内升级,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看到,当前BATJ跟四大银行形成了战略结盟(工行跟京东,建行跟蚂蚁,农行跟百度,中行跟腾讯),他们的特点都是在提升效率、数据精准性、服务便捷性三个基本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展开。

科技也渗透到跨境金融领域——主要是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科技、区块链。其中跨境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非银行的跨境支付与经纪业务,移动跨境支付和智能投顾等领域,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跨境金融科技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消费者目前可以在境外28个国家/地区使用第三方支付,其中支付宝28个国家,财付通15个国家。区块链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金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内的三大联盟。

二、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冲击与挑战。

一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

1、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基本理论认识,这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如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使信息不对称性大幅度降低,那么,是金融中介演化为信息中介,还是信息中介天然具备金融中介的性质?抑或是两者的彼此接近乃至融合?

2、效率市场理论。我们搞金融市场都比较认同市场假说,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了交易主体所能找到的所有信息。但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信息的提供者是谁?有没有可能被滥用、误导?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非常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会出现钱荒和资产荒,一致性预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会快速形成,并消散,或是逆向变化。这跟信息提供者有关。

3、法定货币理论。在数字货币时代,基础货币的发行依据、广义货币的创造与货币乘数、货币周转速度的度量都有可能发生演变,这将对传统的货币需求或供给理论构成新的认识论冲击。

二是金融科技发展推动的新业态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冲击。

1、金融脱媒。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从上一轮创新中的直接融资演变为收益更薄、垄断性更强的数据集中性中介。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会成为中介、垄断者。因为数据的天然集中性,导致了它可以被更有效地应用。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并短期内迅速超过了原本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的储蓄存款。

2、对金融市场运行的挑战。

在交易层面,技术发展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这就会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充分性。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某某平台又爆了,请问,谁作为最后贷款人?用什么方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对于传统银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成熟的机制,比如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但是,对表外业务和金融新业态而言,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了公众。

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数据集中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趋势,而数据集中必然导致客户集中,自然形成信息资源拥有者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会导致原本各子行业之间的防火墙被击穿,所以股权、债权、货币汇兑等不同的市场很容易被信息中介打通。虽然跨市场交易会带来效率,但也很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在清算层面,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高频波动。近几年来,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是所谓资产荒和钱荒的高频波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某个时点,大家的想法高度一致。为什么?因为大家得到的都是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都一样。比如一致性看空或看高美元,反之看空或看高欧元,诸如此类的现象,虽然体现了效率市场,但高频波动的极端情形是单边预期导致的交易崩溃,这就会导致流动性的瞬间耗尽。因此是不是应该有中央对手方?是谁?怎么提供?这一定会成为清算层面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比如,在全口径的跨境收支业务层面,现行的外汇指令银行系统是办理跨境收支业务的中间枢纽,主要负责对跨境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等合理要素进行审核,同时是外汇管理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报送的数据种类和量均以外汇制定银行为主,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可以想象,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很轻松地绕开银行,实现资金跨境流转。2017年6月美国公司Circle宣布推出免手续费的跨境转账业务,将服务使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允许用户实时相互转账,弱化甚至消除了银行在跨境收支中的中介作用,统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数字货币洗钱是潜在威胁——用各种token、虚拟币作为中介,先将汇款人所在地的法币转为代币,再在收款端将代币转为收款人所在地的法定货币,事实上完成了跨境支付。

三、金融监管从传统走向科技与监管的融合

如上所述,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在多维度对我们原本视为“圣经”的金融运行与监管的基本规则构成挑战,既然发展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更新规则和管理就构成了监管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是为什么需要监管。

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多起风险事件发生,比如跑路,集资诈骗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从现有的平台看,目前在5000多家P2P平台中有3000多家停业,正常运营平台只有10%左右是有证经营。针对这样的现象,“补短板、填真空”就成为了管理层面一直努力的方向。

监管部门一直在努力消除监管短板,填补监管真空。在此,我列了一个时间轴——从2014年3月-2018年4月,从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到现在的互联网资管和线上外汇交易,都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二是发达金融市场的管理实践的先进经验可资参考借鉴。

在美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比较严格,主要特征是功能监管,即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均能按实质重于形式的方式看你做什么业务,并进而归类为相应的金融监管。特别是2016年所发布的CFPB创新细则,以金融科技促进消费者有利的金融创新。

在英国,特征是集中适度监管,一方面立法明确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发起项目革新和监管沙盒,金融科技监管相对比较先进。

三是作为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如何抓住监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我们来说,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主要矛盾,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监管原则如果说要有短板,就只在消费者保护,因为只要金融业务呈现表外化趋势,消费者保护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要机构稳健则老百姓稳健安全”的基本逻辑逐步弱化。那么,如何保护消费者?只有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业务办理电子化,监管者要做到实时了解信息,利用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搭建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平台,为反洗钱、反欺诈提供数据交流。同时,必须建立中央对手方运行系统,确保一致性预期下的最终流动性供给。在跨境金融监管上,外汇局正在推进“数字外管”建设,以此形成大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平台。

总体看,着眼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应坚持以下基本方向。

一是在政策目标上,应该培养积极的服务创新和创业,应该促进安全、可负担、公平的资本获得,保证创业者、小型企业和家庭能安全、可持续地获得金融资源,强化普惠金融和财务健康性,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二是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应该广泛思考如何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传统机构和新业态都应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按一个产业链或按竞争关系和谐并存,良性互动,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必须时时处处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消费者保护是现在的短板,要使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科技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天然的DNA,促进安全包容性和金融健康,安全做好金融系统的接入,拓展优质信用贷款渠道,为消费者管理财富提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支撑。监管者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在未来,我们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甚至社会伦理层面深入研究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冲击,以此改革完善各层面游戏规则。

 连平: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为6.7% 下半年增速有所放缓

预计全年增速可能维持在6.7%左右。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连平、周昆平等)

1. 全球经济复苏减弱,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进入2018年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及特朗普税改对新兴市场的外溢性影响明显,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等风险使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发达经济体复苏带动全球需求改善,2018年下半年有望保持复苏态势,但不同国家和地区走势分化。美国经济运行良好,增速可能加快至2.7%。经济促进计划包括减税和基建逐渐见效,经济复苏带动就业、收入和资产价格增长,二季度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普遍走强。预计下半年美联储还将提高联邦基金利率2次,联邦储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将进一步削减。欧洲经济复苏势头走弱,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至2.2%。英国脱欧、民粹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困挠欧洲经济,不同国家间的分歧和摩擦继续存在和发展。日本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至1.5%。去年日本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外需回暖,但其内需不足可能导致今年日本经济明显放缓。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外部冲击加大。新兴经济体有望保持复苏态势,但依靠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年初以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国家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化。在美联储不断加息、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的波动将加剧。尤其是与美联储利率倒挂、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系统脆弱、管控能力较低、财政状况吃紧、国际收支逆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现金融动荡,有的新兴国家可能面临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非常相似的境况。

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全球流动性趋向收紧。美联储将继续加息和缩表,欧洲央行正在缓步退出宽松政策,日本货币政策正常化则相对较为谨慎。金融危机之后延续多年的流动性宽松局面正在改变,逐步进入收缩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外部市场波动的压力和难度都在加大。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可能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增加,贸易战打击市场信心,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全球股市波动;依照其程度的不同,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2%-0.5%。三是地缘政治风险加重,影响全球市场稳定。中东局势趋紧、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兴起、难民危机等导致全球政治格局面临冷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风险。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产生的连锁反应仍在发酵,未来走势不确定性较大。全球债务处于历史高位,市场高频率波动带来的脆弱性可能导致风险状况趋于恶化。

总体判断,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达到3.7%,比2017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2018年经济增长2.3%;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2018年经济增长4.5%。

2、需求放缓压力上升,经济韧性继续增强

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平稳,但近期投资和消费等内需增速均创下新低,显示内需增长放缓。中美两国贸易冲突的升级,给下半年出口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低于上半年。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收窄和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可能明显收窄甚至出现逆差,净出口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大幅减弱。

资金来源偏紧环境下,投资增速仍将低位运行。随着PPP项目清理工作收尾,预计未来项目库金额和数量将趋于稳定甚至回升,有助于下半年基建投资企稳。加快财政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改善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探底回升,预计全年增速在12%左右,低于上年。在工业企业盈利改善,降低重点制造业行业税率,打造制造强国的政策支持下,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加快。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还会有所上升,全年增长6%左右。年内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商品房销售增速可能继续下降,甚至负增长。房企融资难度加大将会影响到拿地行为和投资开发行为。棚改货币化政策调整也将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压力。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从上半年的高位增长回落,全年增速预计在6-8%左右,持平或略高于去年。综合来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低于去年。

下半年消费有望小幅回升,增速略高于上半年,全年增长9.7%左右,增速相比上年有所放缓。今年促进开放、增加进口、提高消费者福利的政策频繁出台并不断释放效力,将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通过扩大进口把消费端留在国内,将促进消费增长。今年7月1号之后降低进口整车和零部件关税,对未来汽车类消费增长带来积极作用。近期个税修正案已经报请全国人大审议,预计下半年推出,可能会对下半年的消费有积极的影响。由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相应上升,预计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

受强监管下融资环境制约,房企高价拿地动力减弱,区域布局进一步下沉,商品房开施工节奏或受影响。开发投资增速处于下行通道,但因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施工力度较大而保有动能。随着重点城市商品房供给边际改善,销售增速下行趋于温和;棚改货币化安置弱化,对三四线城市销售的提振作用可能减弱。预计商品房销售面积全年同比增速位于零值附近,销售额同比小幅增长。

内外需求的同步放缓可能给下半年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上半年社融增速持续走低,货币供应低位运行,也将影响名义GDP增速。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韧性明显增强。工业生产增速仍处于近年高位,显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任务的基本完成,工业生产恢复较好。房地产市场在持续的调控高压下,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处于近三年以来的较高水平,显示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潜力依然不小。新产业新业态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增强。预计201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二、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6.7%、6.6%、6.6%,全年增速可能维持在6.7%左右。经济增速虽然会有所放缓,但仍可关注经济结构改善及质量提升带来的机会。包括资本与技术结合带来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机会;产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龙头企业成长的机会;关税下降后高端消费需求提升的机会;个税改革、城市化发展及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后低收入人群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机会。

下半年通胀水平可能平稳。PPI和CPI剪刀差现象可能会延续至三季度,四季度会有所收窄。PPI上升主要是生产资料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而与消费更为密切的生活资料类价格涨幅并不大。PPI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与CPI相关的下游产品价格涨幅则相对较小。在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的前提下,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三、四季度猪肉价格可能回升,也许会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非食品价格保持稳定,下半年可能会温和上升。翘尾因素7月之后显著回落,下半年CPI大幅上升的可能较小。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2%左右。三季度PPI可能延续上涨之势,四季度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全年PPI平均涨幅为3.5%左右。

未来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性需要高度关注。一是要关注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升级可能对中国出口形成的冲击。二是要关注地缘政治变化可能对原油价格的冲击。三是要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冲击。

考虑到中美贸易战可能会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在此分三种情景评估一下中美贸易战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第一种情景是假设贸易战局限在美国已经宣布的针对5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以及对另外20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范围内。这种情况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可能在0.1-0.2个百分点之间。第二种情景假设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全部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种情况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可能在0.4-0.5个百分点左右。第三种情景是假设全球所有国家都卷入贸易战,届时全球关税可能上升到超过40%,这将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70%,回到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中国可能受到的损失会成倍增加。

以上影响分析只计算了对贸易领域的影响,如果贸易战持续进行下去,贸易战的影响会扩散到就业和企业盈利,以上数字可能就会变得很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前两种情况是中国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所以应该尽量将贸易战控制在这两种情景下,避免发展成全球性的贸易战,目前来看,出现第三种情景的可能性也很小。

3、金融偏紧趋向缓和,资金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

当前货币信贷增速小幅下滑,社融结构调整体现信用紧缩压力。在金融去杠杆和监管加强后,表内融资难以充分承接表外融资需求的状况在下半年仍可能持续。近期央行定向降准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可能会对下半年信贷投放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居民中长期贷款下半年受一些非一线热点城市购房需求的刺激,估计大幅减少的可能性较小。对公信贷则受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影响出现增量“虚低”。影响下半年社融运行的最重要因素仍是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就目前13.33万亿和8.52万亿规模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规模而言,其中仍会有大量到期不能续作的贷款,粗略估算将对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带来约0.5%的拖累。考虑到央行会在信贷定向支持方面适度放松政策,对冲之后社融增速回落的趋势可能放缓。预计下半年信贷增速很可能维持在12.5%-13.0%区间内,全年信贷增量在16万亿左右;社融增速可能为10%左右,社融增量在17.5万亿左右。

下半年M2增速可能逐渐企稳,社融与M2增速背离收窄。目前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将有助于M2企稳。下半年影响M2增速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央行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下半年财政支出力度可能较上半年明显加大;表外不合规融资的存量到期不再续作的压力依然存在;美国加息节奏快于市场预期,欧盟QE规模逐渐放缓,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遭遇跨境资金流出的压力。综合而言,下半年M2增速在信贷和财政两大因素的推动下可能企稳甚至反弹。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能维持稳定,利率债下半年或现交易配置机会。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式不断组合创新,调控更趋灵活,维持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难度不大。尽管下半年仍存在美国加息同时上调流动性工具操作利率的可能,但对银行间市场利率上行的操作效果很大程度上会被增加的宏观流动性供给对冲掉。预计下半年DR007中枢会在2.75%附近上下波动。在央行货币政策偏松调整后,利率债利率可能小幅下行;信用债则受制于当前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信用风险较大,未来半年仍可能出现信用利差扩大的现象。综合预判,下半年债券市场利率震荡的概率大过趋势性行情,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水平可能下移至3.60%下方。

跨境资金流动可能波动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总体可控。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仍较为平稳,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国内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将继续促进境外资本流入。但在美元持续走强、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新兴经济体动荡以及全球贸易冲突加剧的大环境下,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有可能面临阶段性较大波动,资本外流压力加大。全年来看,随着我国经常账户从顺差转为基本平衡,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受短期跨境资金流动波动、监管部门加强国内企业外债管理等影响而收窄,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可能明显下降,但仍可能保持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下半年,美国经济继续稳步向好,美国和欧元区、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全球贸易冲突抬升避险情绪,美元仍有上行动力,人民币仍将面临贬值压力,不排除再次出现贬值压力阶段性显著加大的可能。但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财政赤字率不高、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债指标较为健康、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维持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综合考虑,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仍可能有一定幅度的贬值,但幅度较为可控。

4、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高度关注社会融资过快收缩的问题和风险。去杠杆有必要适度放缓货币和融资增速,但融资收缩过快却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风险。一是融资过度收缩可能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当前M1增速已经下降到接近历史最低水平,预示未来PPI可能会有下行压力;从更能代表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来看,今年新增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二是在融资过快收缩、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中小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压力更大。三是很多主要依靠表外融资、目前确实有实际融资需求的中小民企承受着相对更大的融资收缩压力。四是由于国内融资渠道受限,部分企业选择加大在境外发债、跨境贷款等融资力度,致使我国对外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上升较快,有一定潜在风险。

债市违约短期风险总体可控,但应引起充分重视。当前有实质还款困难的企业占比相对较小,行业分布也较为分散,风险事件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债市违约对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有一定的冲击,使债券发行延期或取消的情况有所增加,这进一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为恶化,增加其偿还兑付存续债券的难度。对银行业而言,银行对信用债的投资占比较低,表内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3-5%,资管业务对信用债的投资比例也控制在20%左右,银行的信用债投资也以高评级品种为主。从中长期看,在去杠杆和强监管的环境下,信用资质较弱和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强的民营企业、央企边缘化子公司及地方竞争性国企的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如果监管政策不做相应的调整,则信用收缩周期可能进一步延续,并对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造成影响。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已取得重大进展,但隐性债务风险正在积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多在于市县两级政府,潜在合规瑕疵比例较高,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还款来源和担保措施缺乏实际保障。如果不能合理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两者之间的资金缺口只会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甚至直接的违法违规融资予以弥补,“堵暗道”工作难以有效避免“顾此失彼”或“堵而不实”的处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短期内会增加其财政压力:隐性债务“去杠杆”将形成存量资金的较大缺口;个别隐性债务可能打破“刚性兑付”,近期一些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的债券违约现象发酵;去年中期以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陆续受到一定限制和治理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即已出现明显下降。

表外业务和非标资产存在潜在违约风险。银行表外业务中蕴含一定风险的主要是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理财/资管业务),截止2017年末该类业务的总量约为28.88万亿元。从上市银行的情况看,推算银行表内非标资产投资规模约12万亿,表外非标资产投资规模约10万亿,表内外合计22万亿左右。当前表外业务本身的风险较为可控,担保承诺类等传统业务管理较为规范,在资管新规出台打破刚性兑付后,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即使出现风险,向银行传染的可能也较以往要低。非标资产面临的压力短期内集中爆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面临流动性和再融资的问题。存量资金的退出导致非标资产流动性状况较为紧张,资管新规大幅限制了资管产品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进一步制约了增量资金对非标资产的流入,增加违约的潜在风险。

 

5、宏观政策灵活应对,重点防控金融风险

 

建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作用。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适当加大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PPP项目库金额和数量稳定甚至回升,提升PPP项目落地率和投资额。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调增值税税率,内外资企业适用同样的纳税标准。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对高技术产业、关键仪器研发和购进提供税前扣除优惠。推进个税改革,显著降低中产阶级特别是城市工薪阶层税费负担。提升财政政策对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能力,及时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如果美国实施500亿美元的关税制裁,作为应对财政赤字率可以考虑提升到3%;如果美国所谓的制裁范围扩大,可以考虑将赤字率提升到3.5%或者更高些。

建议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健中性,适当开展偏松调节。为防止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和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仍应保持稳健中性的总基调不变,在此前提下建议货币政策向偏松方向适当调节,适度增加流动性投放,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处在合理水平,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建议年内再实施1-2次定向降准,以继续推动银行负债成本降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资成本。为缓解银行表内信贷需求压力,建议适当增加今年银行信贷投放额度,具体可以相应适度放松MPA考核中信贷增速、利率定价等指标的考核弹性;同时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银行发行可转债和增发股票。通过以上各种手段,建议将今年信贷增速在目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约0.5个百分点,即达到13%左右。建议把握和控制好治理整顿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影子融资”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其收缩过快造成大面积违约和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对那些真正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规范合理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予以鼓励和支持,促其平稳增长。

建议多措并举、针对性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的适用范围,制定各类型资产证券化操作模式和实施环节的标准化要求,简化审批和实施流程,加速推动证券化项目落地。努力打消市场对于所有信用债券产生的系统性顾虑,鼓励市场投资机构积极提高信用分析研究水平,在促进信用定价科学化的同时,避免系统性的流动性问题。建议通过大力发展CDS等信用衍生产品,用CDS帮助投资者锁定损失,避免因信用风险引发产品流动性风险。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持之以恒、逐步化解的政策方向,努力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政策实施中保持适度的战术灵活,在政策出台过程中注意部门间协调。对同业业务和非标投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政策掌握的尺度,对同业和非标资产规模占比相对较低、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强、经营管理较为规范的大型银行,可以适度调整监管要求。密切关注近两年来我国外债余额增长较快的局面,特别是要控制短期外债的规模及其增速,对部分企业境外过度举债加强管控。

房地产短期调控建议精准预判和评估多重政策的影响,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加大人口流入压力较大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量,给予符合监管规定、资质良好的大型房企通畅的融资途径。建议健全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和物业服务,创新住房租赁项目投融资合作模式,为个人申请租赁住房提供财税优惠措施。

 

      新华社华盛顿7月7日电 财经观察:美国经济短期走强难掩中长期隐忧

新华社记者高攀杨承霖

随着美国减税刺激效果进一步释放和个人消费开支回升,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短期内将走强。但随着通胀压力显现和美联储逐步加息,利率水平上升和金融环境收紧将打压经济增长,同时贸易摩擦加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美国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美国商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相比去年第四季度2.9%的增速有所回落。除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外,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放缓是主要原因。当季美国个人消费开支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9%,远低于上一季度4%的增幅。

但随着就业市场继续改善和减税刺激效果进一步释放,经济学家预计今年第二季度美国消费有望重回强劲增长。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2日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将增长4.1%。

与此同时,美国就业市场已基本达到充分就业水平,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美联储最看重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5月份同比上涨2.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已达到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经济学家预计薪资和油价上涨将推动下半年美国通胀继续上行。

根据美联储6月份的加息预测,今年下半年美联储还有两次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推进收缩资产负债表的进程。加息与“缩表”将推动美国长期利率水平上升和金融环境收紧。

美国知名债券投资机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预计,今年下半年,作为全球金融资产定价基准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从目前的2.8%升至3%到3.5%的水平。这将提高美国的企业融资成本、居民消费信贷与房贷成本,一定程度可能会制约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随着美国供给侧面临更多限制和就业市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将迫使美联储以快于当前市场预期的节奏加息,可能会造成美国资本市场动荡,令一些高杠杆的企业和家庭承压。

IMF警告,虽然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等财政刺激政策将推动美国经济短期内走强,但也会带来美国公共债务继续攀升、经常账户逆差继续扩大、全球经济进一步失衡等风险。英国绝对战略研究所日前发布研究报告也认为,美国财政刺激可能会转化为更高的进口增长,未来一年美国贸易逆差将继续扩大,特朗普政府缩减贸易逆差的目标将更难实现,这可能令特朗普政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今年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已相继对进口洗衣机、光伏组件和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启动国家安全调查,并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遭到国内外广泛反对。

美联储5日公布的上次货币政策例会纪要显示,许多美国企业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举措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负面影响日益感到担忧,一些美国企业已表示将缩减或推迟资本开支计划。美联储官员认为,贸易政策相关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终可能会对美国企业信心和投资支出造成负面影响,加之海外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程度的下行风险。

短期来看,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欧盟日前警告,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的惩罚性关税可能会引发全球对近3000亿美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展开报复,相当于去年美国全部出口总额的约19%。

美联储6月份时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2.8%,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效果逐步消退,2019年和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分别回落至2.4%和2%,但这并未考虑到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的影响。美国知名投资银行美银美林的经济学家警告,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冲击可能会完全抵消财政刺激的效果,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相当大的拖累。

IMF执董们近期表示,美国贸易政策可能造成对美国外部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引发其他经济体报复措施,并削弱开放、公平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他们敦促美国与其他贸易伙伴通过建设性合作减少贸易壁垒和解决贸易与投资分歧,而不应诉诸有害的单边措施。

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取消,会产生哪些影响?

央行行长易纲曾在博鳌论坛上说:虽然我们有基准利率作为一个指导,但是在未来,借款和存款利率也将会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一旦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可以说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经济的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就小小金融和朋友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会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利率上限取消,意味着向利率市场化迈进了重要一步!会加剧金融行业的资金争夺,进而提高利率!从而使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存款储蓄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第二,利率上限的取消,也意味着贷款利率上调可能性加大。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对资金敏感的行业,如房地产,金融证券等行业。会增加贷款购房者负担,同时减少房地产,及部分金融行业的整体需求。

第三,利率上限的取消,有可能最终促使商品价格上涨。而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涨会使居民手中的现金回流金融机构,从而减少可用现金,造成商品需求不足,进而对生产企业已产生一些影响。

第四,作为银行业来讲,获取的是平均利润。利率的上调,一方面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但另一方面,利率上调会减少资金的需求量。加大同业竞争,进而对金融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资金回报率高,存贷比小,善于经营的银行将会脱颖而出。同时对整个社会的优胜劣汰,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取消银行利率上限是一把双刃剑,总的来讲利大于弊!只要运用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良性推动作用。